停不下来的环保限产风暴:钢铁、煤炭、电解铝、火电影响全景解读

发布时间:2017.09.08 浏览次数:

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此轮改革的重要构成,近期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,环保相关政策密集出台。部委层面,环保部牵头4部委6省市联合印发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,旨在强化“2+26”城市冬季大气污染防治,全面降低区域污染排放负荷,涉及行业多达16个。

 

中央层面,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成立,不仅实现31个省市全面覆盖,督察力度也逐批上升,前三批督察问责、约谈人数累计过万,拘留人数过千。当前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已进入督察反馈阶段,第四批也已完成督察入驻。

 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环保政策加码源于当前环境状况持续恶化。以大气污染为例,中国PM2.5浓度是美国的7倍、全球均值的1.3倍。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以往中国经济以工业投资驱动,石化、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有色、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是罪魁祸首,它们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,也带来了污染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,治理污染有赖于经济结构调整,随着工业供给收缩,污染物排放量随工业化率同步见顶回落。主席曾指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新常态下经济更应注重增长的质量,从排污到治污势在必行。

 

环保约束产能改善供需。从整体看,近几年来中国环保政策不断加码,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无度扩张形成约束,过去5年来,石化、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有色、化工等行业投资增速逐年下滑。而从具体行业看:

 

钢铁行业是16、17年去产能重点行业,16年大幅去产能6500万吨,产能利用率触底回升。《方案》要求重点城市钢铁限产50%,将对生产形成约束。7个重点城市钢材产量占全国1/5,错峰生产将导致产量缩减3600万吨,若28个城市均错峰生产,产量将缩减6400万吨,17年钢材产量或现负增长。

 

水泥行业过去几年自主去产能,12年以来新增产能逐年下滑,16年降至2000万吨、低于新增产量。《方案》要求不承担民生任务的水泥企业全部实施错峰生产。16年28个城市产量占全国的1/5,而17年前7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仅增长0.3%,因而错峰生产或将导致17年产量出现负增长。未来四年水泥行业将压减3.9亿吨熟料产能,熟料、水泥产能利用率将升至80%、70%。

 

煤炭行业过去几年在逐步降低新增产能的同时,也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,16年大幅去产能2.9亿吨,引发煤价大涨。虽然《方案》中未提及煤炭行业错峰生产,但受下游钢铁等行业错峰生产影响,煤炭需求、生产或双双走弱。

 

电解铝行业产量和产能保持稳定增长,《方案》要求电解铝、氧化铝限产30%。冀豫鲁晋四省电解铝产量、产能占比约40%,豫鲁晋三省氧化铝产量、产能占比80%,环保限产意味着采暖季电解铝产量缩减12%、氧化铝产量缩减24%。未来电解铝、氧化铝产能将持续收缩,产能利用率有望继续回升。

 

火电行业当前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,产能仍待去化。火电不在错峰限产之列,短期影响较有限,但《方案》对火电行业实行了排污许可证的控制制度,未来供给收缩力度或有所提升。

 

从复苏到滞胀、盈利改善受阻。环保限产令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供给收缩,并引发工业品价格短期上涨。但与16年去产能所不同的是,17年环保限产对产量也形成了约束,因而17年很难出现16年“产能降产量升”的局面,工业品也将由“量价齐升”转为“量缩价涨”。从宏观角度看,16年工业产品的“量价齐升”对应的是经济复苏,而如果工业品步入“量缩价涨”阶段,对应的经济环境是滞胀,亦即经济没有增长,但是价格显著提升。而在滞胀阶段,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,同时贷款利率趋于上升,上游和银行等行业明显受益,但由于需求回落,中下游行业难以转嫁成本,将显著受损,因而整体看企业盈利难以继续扩张。